服务 |
科普场馆项目 |
面向地区 |
从科学社会学的角度看,科学普及是一种广泛的社会现象,必然有其自身的“增长点”。科学普及的生长点就在自然与人、科学与社会的交叉点上。也就是说,自然科学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生成了科学普及,科技与社会又作为科学普及的“土壤”,哺育着它的生长。
而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,则为科学普及不断提供新的生长点,使科普工作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和浓厚的社会性、时代性。形象地说,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,以社会为舞台,以人为主角,以科技为内容,面向广大公众的一台“现代文明戏”,在这个舞台上是没有传统保留节目的。
在知识信息中含有的四个不同层次(即数据、信息、知识和智能)中,占据高层次的智能,才是构成人们科学文化素质的具活性的重要素质。而这对身处不同岗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科技工作管理者来说,尤为重要。
2004年的全国科技活动周内容丰富,形式多样,表现在三个方面:宣传科学发展观、强调科技为“三农”(农业、农村、农民)服务、关注未成年人科普教育。主要的活动包括在北京举办“科技以人为本,全面建设小康”的大型主题展览及大型科技游园会、在河北西柏坡举办“科技富民”大型科普活动、在黑龙江举行“振兴东北,服务三农,科技列车龙江行”大型活动等。
科技周、科技月等综合性科普活动虽然时间短暂,但影响却非常广泛。通过定期举办大型科普活动,调动了科技人员进行科学传播的积极性,推动了公众对科技的学习和理解,扩大了社会影响。同时,配合重大国际和国内节日,国家各科普有关单位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。
如国际气象日、世界卫生日、世界环境日、世界地球日、国际博物馆日、全国植树节、国家节能宣传周等,各有关单位根据节日的情况,通过报纸、电台、电视、互联网等宣传舆论工具,以科普知识竞赛、演讲或大型文艺演出的方式来宣传相应的科学知识。
“由于部门对科普事业的重视和支持,现在中国已拥有世界上好的科普环境。”——华裔数学家陈省身到过世界许多地方,在比较了中外科普工作的条件后,对中国的科普环境表示由衷的赞叹“科普大篷车”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根据中国科普工作发展要求而研制生产的,目的在于向偏远地区开展科学技术普及宣传、科学技术咨询,举办科普展览。
传统科普阶段(19世纪中叶--20世纪上半叶)随着经典力学、电磁学的成熟与完善,三大定律(细胞学说、能量转化与守恒定律、生物进化学说)的相继发现,近代科学各门类理论体系逐步建立。科普活动活跃起来,涌现出大量热衷科普的科学家。通过撰写文章、发表演说等方式向公众传播科学。,自然保护区建立的博物馆6座,性自然史博物馆115座,农业、航空、航天、邮电、铁路、中医药、煤炭、军事等性技术博物馆约50座,水族馆38座,另有省级综合性博物馆设立的自然部9座。科学技术馆是指综合性科学普及场所,其主要功能是:展览教育、培训教育、实验教育。
最近来访记录